• 标题
  • 视频

中直
遴选

华东
上海山东江苏浙江福建江西安徽
华中
湖北湖南河南
西北
新疆宁夏陕西甘肃青海
东北
黑龙江吉林辽宁
华南
广西广东海南
华北
北京天津内蒙古河北山西
西南
重庆西藏四川云南贵州
2011年天津市市直遴选公务员笔试真题及答案深度解析

小军师遴选 xiaojunshilinxuan.com   2019-10-12 

收藏 打印 【字体: 】 来源网络

[小军师遴选导语]新仕途教育小军师遴选中直、省市遴选笔试冲刺班、长线班、一对一辅导预约报名中!最新一期笔试强化班马上开课!小军师课程咨询QQ857118361;电话(微信号)13167500566
欢迎加入【2020年中直省市遴选学习】QQ群聊号码:916623135
2011 年天津市市直遴选公务员
笔试真题及答案深度解析
共五题 满分:100 分 考试时间:150 分钟
一、单项选择题(10 题,5 分)
二、多项选择题(10 题,10 分)
三、判断题(10 题,5 分) 以上试题略,
试题主要涉及公文写作基本理论、与天津市情相关的重要活动和讲话等内容,包括和谐社会的六条要求,胡锦涛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胡总书记 2011 年 5 月对天津进行考察时的讲话,国家十二五规划、天津市十二五规划等。
【深度解析之选择题】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始终遵循的重要原则有六条:一是必须坚持以邓 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二是必须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坚持“五个统筹”,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与和谐社会建设全面发展;三是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始终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 和国家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四是必须尊重人民群众的创造精神, 通过深化改革、创新体制,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激发全社会的创造活力;五是必须注重社会公平,正确反映和兼顾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 和其他社会矛盾,妥善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六是必须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坚持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以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使改 革发展稳定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确保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确保社会政治稳定和 国家长治久安。
胡锦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 90 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2011年7月1日)
胡锦涛
同志们,朋友们:
 今天,我们在这里隆重集会,同全党全国各族人民一道,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回顾中国发展进步的伟大历程,瞻望中国发展繁荣的光明前景。
 90年前的今天,中国共产党成立了。这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变。从此,中国人民踏上了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光明道路,开启了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的壮丽征程。
90年来,中国共产党人和全国各族人民前赴后继、顽强奋斗,不断夺取革 命、建设、改革的重大胜利。今天,一个生机盎然的社会主义中国已经巍然屹立在世界东方,13亿中国人民正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指引下满怀信心走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同志们、朋友们!
 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中国170多年的历史,概括地说就是,我们伟大的祖国经历了刻骨铭心的磨难,我们伟大的民族进行了感天动地的奋斗,我们伟大的人民创造了彪炳史册的伟业。
 鸦片战争以后,中国逐步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列强对中国的侵略步步进逼,封建统治日益腐败,祖国山河破碎、战乱不已,人民饥寒交迫、备受奴役。救亡图存的民族使命迫在眉睫。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成为中国人民必须完成的历史任务。
 在那个风雨如晦的年代,为改变中华民族的命运,中国人民和无数仁人志士进行了千辛万苦的探索和不屈不挠的斗争。太平天国运动,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不甘屈服的中国人民一次次抗争,但又一次次失败。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辛亥革命,结束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对推动中国社会进步具有重大意义,但也未能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和中国人民的悲惨命运。 事实说明,不触动封建根基的自强运动和改良主义,旧式的农民战争,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的革命,照搬西方资本主义的其他种种方案,都不能完成中华民族救亡图存的民族使命和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任务。要解决中国发展进步问题,必须找到能够指导中国人民进行反帝反封建革命的先进理论,必须找到能够领导中国社会变革的先进社会力量。
 1921年,在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进程中,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近现代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是中国人民在救亡图存斗争中顽强求索的必然产物。从此,中国革命有了正确前进方向,中国人民有了强大精神力量,中国命运有了光明发展前景。
 90年来,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在中国这片古老的土地上,书写了人类发展史上惊天地、泣鬼神的壮丽史诗,集中体现为完成和推进了三件大事。 第一件大事,我们党紧紧依靠人民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实现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经过北伐战争、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党和人民进行28年浴血奋战,打败日本帝国主义侵略,推翻国民党反动统治,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新中国的成立,使人民成为国家、社会和自己命运的主人,实现了中国从几千年封建专制制度向人民民主制度的伟大跨越,实现了中国高度统一和各民族空前团结,彻底结束了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彻底结束了旧中国一盘散沙的局面,彻底废除了列强强加给中国的不平等条约和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一切特权。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中华民族发展进步从此开启了新的历史纪元。
 第二件大事,我们党紧紧依靠人民完成了社会主义革命,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我们创造性地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使占世界人口四分之一的东方大国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广泛最深刻的社会变革。我们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积累了在中国这样一个社会生产力水平十分落后的东方大国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经验。 第三件大事,我们党紧紧依靠人民进行了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开创、坚持、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经验,同时借鉴国际经验,以巨大的政治勇气、理论勇气、实践勇气实行改革开放,经过艰辛探索,形成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坚持全方位对外开放,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
这三件大事,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不可逆转地
结束了近代以后中国内忧外患、积贫积弱的悲惨命运,不可逆转地开启了中华民 族不断发展壮大、走向伟大复兴的历史进军,使具有5000多年文明历史的中国面貌焕然一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展现出前所未有的光明前景。
90年来,中国社会发生的变革,中国人民命运发生的变化,其广度和深度,
其政治影响和社会意义,在人类发展史上都是十分罕见的。
事实充分证明,在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发展进步的壮阔进程中,历史和人民选 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选择了改革开放。 事实充分证明,中国共产党不愧为伟大、光荣、正确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不
愧为领导中国人民不断开创事业发展新局面的核心力量。 同志们、朋友们!
 90年来,我们取得的一切成就,是一代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同人民一道顽强拼搏、接续奋斗的结果。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直领导集体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夺取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直领导集体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开启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历程,吹响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代号角,开辟了社会主义事业发展新时期。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直领导集体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坚持改革开放、与时俱进,引领改革开放的航船沿着正确方向破浪前进,成功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推向21世纪。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直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着力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继续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践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的时刻,我们深切怀念为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为中国共产党建立、巩固、发展作出重大贡献的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邓小平、陈云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深切怀念为创立、捍卫、建设新中国而英勇牺牲的革命先烈,深切怀念近代以来为中华民族独立和解放而顽强奋斗的所有先驱。他们为祖国和民族建立的丰功伟绩永垂史册!
 在这里,我代表中共中直,向全国广大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向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各界爱国人士,向中国人民解放军、武警部队、公安民警,致以崇高的敬意!向香港特别行政区同胞、澳门特别行政区同胞和台湾同胞以及广大侨胞,致以诚挚的问候!向一切同中国人民友好相处,关心和支持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事业的各国人民和朋友,表示衷心的谢意!
同志们、朋友们!
 经过90年的奋斗、创造、积累,党和人民必须倍加珍惜、长期坚持、不断发展的成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指导党和人民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理论。我们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
实际结合起来,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产生了两大理论成果。一 大理论成果是毛泽东思想。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系统回答了在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东方大国,如何实现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问题,并对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进行了艰辛探 索,以创造性的内容为马克思主义宝库增添了新的财富。另一大理论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 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系统回答了在中国这样一个十几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 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一系列重大问题,是对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点和优势。我们推进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在经 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形成一整套相互衔接、相互联系的制度体系。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一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 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构成的基本政治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 以及建立在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基本经济制度基础上的经济体制、政 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等各项具体制度,符合我国国情,顺应时代潮流, 有利于保持党和国家活力、调动广大人民群众和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有利于维护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有利于集中力量办大事、有效应对 前进道路上的各种风险挑战,有利于维护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国家统一。
面对风云变幻的国际形势,面对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我们党 要团结带领人民继续前进,开创工作新局面,赢得事业新胜利,最根本的就是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和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和丰 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同志们、朋友们!
回顾90年中国的发展进步,可以得出一个基本结论:办好中国的事情,关
键在党。
 总结90年的发展历程,我们党保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政党先进性的根本点是: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以科学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用发展 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坚持真理、修正错误,坚定不移走自己的路,始终保持党开拓前进的精神动力;坚持为了人民、依靠人民,诚心诚意为人民谋利 益,从人民群众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坚持任人唯贤、广纳人才,以事业感召、培养、造就人才,不断增加新鲜血液,始终保 持党的蓬勃活力;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正视并及时解决党内存在的突出问题,始终保持党的肌体健康。
 全党必须清醒地看到,在世情、国情、党情发生深刻变化的新形势下,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 设和先进性建设,面临许多前所未有的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是长期的、复杂的、严峻的。精神懈怠的危险,能力不足的危险,脱离群众的危险,消极腐败的危险,更加尖锐地摆在全 党面前,落实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任务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繁重、更为紧迫。
 我们必须从新的实际出发,坚持以科学理论指导党的建设,以改革创新精神研究和解决党的建设面临的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着眼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全面认识和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规律,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不断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提高全党思想政治水平。 90年来党的发展历程告诉我们,理论上的成熟是政治上坚定的基础,理论上的与时俱进是行动上锐意进取的前提,思想上的统一是全党步调一致的重要保证。中国共产党人坚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颠扑不破的科学真理,坚信马克思主义必须随着实践发展而不断丰富和发展,从来不把马克思主义看成是空洞、僵硬、刻板的教条。马克思主义,理论源泉是实践,发展依据是实践,检验标准也是实践。任何固守本本、漠视实践、超越或落后于实际生活的做法都不会得到成功。在历史上的一些时期,我们曾经犯过错误甚至遇到严重挫折,根本原因就在于当时的指导思想脱离了中国实际。我们党能够依靠自己和人民的力量纠正错误,在挫折中奋起,继续胜利前进,根本原因就在于重新恢复和坚持贯彻了实事求是。这方面的经验教训,我们党在《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和《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进行了系统总结,我们必须牢牢记取。 实践发展永无止境,认识真理永无止境,理论创新永无止境。党和人民的实践是不断前进的,指导这种实践的理论也要不断前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必将在党和人民的创造性实践中不断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必将在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中不断完善。这一过程必将为理论创新开辟广阔前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马克思主义,关键是要及时回答实践提出的新课题,为实践提供科学指导。我们要准确把握世界发展大势,准确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深入研究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及时总结党领导人民创造的新鲜经验,重点抓住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作出新的理论概括,永葆科学理论的旺盛生命力。 理论创新每前进一步,理论武装就跟进一步,这是我们党加强自身建设的一条重要经验。我们必须按照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要求,抓紧学习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科学的新思想新知识。全体党员、干部都要把学习作为一种精神追求,深入学习和掌握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深入学习和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牢固树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真正做到学以立德、学以增智、学以创业。全党同志特别是党的各级领导干部都要不断提高思想政治水平,坚定理想信念,增强为党和人民事业不懈奋斗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咬定青山不放松,真正做到坚定不移、矢志不渝。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必须坚持五湖四海、任人唯贤,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用人标准,把各方面优秀人才集聚到党和国家事业中来。 90年来党的发展历程告诉我们,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因素。坚持五湖四海、任人唯贤,是我们党性质和宗旨的必然要求。我们党除了人民利益,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我们党坚持这个崇高原则,为一切忠于人民、扎根人民、奉献人民的人们提供了施展才华的宽广舞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能不能越走越宽广,中华民族能不能实现伟大复兴,要看能不能不断培养造就大批优秀人才,更要看能不能让各方面优秀人才脱颖而出、施展才华。
 我们要以更宽的视野、更高的境界、更大的气魄,广开进贤之路,把各方面优秀干部及时发现出来、合理使用起来。要坚持把干部的德放在首要位置,选拔任用那些政治坚定、有真才实学、实绩突出、群众公认的干部,形成以德修身、
以德服众、以德领才、以德润才、德才兼备的用人导向。要坚持凭实绩使用干部, 让能干事者有机会、干成事者有舞台,不让老实人吃亏,不让投机钻营者得利,让所有优秀干部都能为党和人民贡献力量。
源源不断培养造就大批优秀年轻干部,是关系党和人民事业继往开来、薪火 相传的根本大计。年轻干部要承担起事业重任,必须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权力观、事业观,做到忠诚党的事业、心系人民群众、专心做好工作、不断完善自 己。广大年轻干部要自觉到艰苦地区、复杂环境、关键岗位砥砺品质、锤炼作风、增长才干。经过艰苦复杂环境磨练、重大斗争考验、实践证明优秀、有培养前途 的大批年轻干部能够不断涌现出来,党和人民事业就大有希望。
人才是第一资源,是国家发展的战略资源。全党同志和全社会都要坚持尊重 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重大方针,牢固树立人人皆可成才的观念,敢为事业用人才,让各类人才都拥有广阔的创业平台、发展空间,使每个人 都成为对祖国、对人民、对民族的有用之才,特别是要抓紧培养造就青年英才,形成人才辈出、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生动局面。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理念,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自觉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始终保持党同人 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90年来党的发展历程告诉我们,来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务人民,是我们 党永远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是我们党的性质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集中体现,是指引、评价、检验我们党一切执政活动的最高标准。全党同志必须牢记,密切联系群众是我们党的最大政治优势,脱离群众是 我们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我们必须始终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使我们的工作获得最广泛最可靠最牢固的群众 基础和力量源泉。
 每一个共产党员都要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尊重人民首创精神,拜人民为师,把政治智慧的增长、执政本领的增强深深扎根于人民的创造性实践之中。要高度重视并切实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坚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真诚倾听群众呼声,真实反映群众愿望,真情关心群众疾苦,依法保障人民群众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项权益。只有我们把群众放在心上,群众才会把我们放在心上;只有我们把群众当亲人,群众才会把我们当亲人。各级党政和干部要坚持工作重心下移,经常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做到知民情、解民忧、暖民心。要把基层一线作为培养锻炼干部的基础阵地,引导干部在同群众朝夕相处中增进对群众的思想感情、增强服务群众本领。要把服务群众、做群众工作作为基层党组织的核心任务和基层干部的基本职责,使基层党组织成为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坚强战斗堡垒。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必须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深入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始终保持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
 90年来党的发展历程告诉我们,坚决惩治和有效预防腐败,关系人心向背和党的生死存亡,是党必须始终抓好的重大政治任务。我们党对长期执政条件下滋生腐败的严重性和危险性,对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过程都要反对腐败,认识是清醒的。我们党旗帜鲜明、一以贯之反对腐败,反腐倡廉建设不断取得新的明显进展,为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重要保障。同
时,反腐败斗争形势依然严峻、任务依然艰巨。如果腐败得不到有效惩治,党就 会丧失人民信任和支持。全党必须警钟长鸣,充分认识反腐败斗争的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把反腐倡廉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以更加坚定的信心、更加坚决的态度、更加有力的举措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坚定不移把反腐败 斗争进行到底。
 各级领导干部都要牢记,我们手中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只能用来为人民谋利益。行使权力就必须为人民服务、对人民负责并自觉接受人民监督,决不能把权力变成牟取个人或少数人私利的工具。各级干部都要自重、自省、自警、自励, 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做到立身不忘做人之本、为政不移公仆之心、用权不谋一己之私,永葆共产党人政治本色。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必须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健全民主集中制,不断推进党的建设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
 90年来党的发展历程告诉我们,建设好、管理好一个有几千万党员的大党,制度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长期性。必须始终把制度建设贯穿党的思 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之中,坚持突出重点、整体推进,继承传统、大胆创新,构建内容协调、程序严密、配套完备、有效管用的制度体 系。
 推进党的制度建设,要坚持以党章为根本、以民主集中制为核心,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制度,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发展党内民主,积极稳妥推进党务公开,保障党员主体地位和民主权利,完善党代表大会制度和党内选举制度,完善党内民主决策机制,保障党的团结统一,增强党的创造活力,坚决克服违反民主集中制原则的个人独断专行和软弱涣散现象。全党同志都要牢固树立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制度面前没有特权、制度约束没有例外的观念,认真学习制度,严格执行制度,自觉维护制度。
 总之,只要全党同志常怀忧党之心、恪尽兴党之责,以更加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推进党的建设,我们党就一定能够更好把握历史大势、勇立时代潮头、引领社会进步。
同志们、朋友们!
 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日起就勇敢担当起团结带领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继续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必须始终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全面推向前进。
 面向未来,全党同志必须牢记,我国过去30多年的快速发展靠的是改革开放,我国未来发展也必须坚定不移依靠改革开放。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是改革开放。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领导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当前,世情、国情、党情继续发生深刻变化,我国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突出,制约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躲不开、绕不过,必须通过深化改革加以解决。我们一定要坚定不移坚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坚定信心、砥砺勇气,坚持不懈把改革创新精神贯彻到治国理政各个环节,奋力把改革开放推向前进。要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增强改革措施的协调性,找准深化改革开放的突破口,明确深化改革开放的重点,不失时机地推进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继续推进经济体制、政治体
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改革创新,继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继续推动我国 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坚决破除一切妨碍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注入强大动力。
在前进道路上,我们要继续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动摇,坚定不移走
科学发展道路。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是我们党、我们国家兴旺发达、长治久安的根本要求。只有推动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才能筑牢国家发展繁荣的强大物质基础,才能筑牢全国各族人民幸福安康的强大物质基础,才能筑牢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 强大物质基础。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们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推动社会生产力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起来,这是我国综合国力、人民生活水平、国际地位 大幅度提升的根本原因。今后,我们必须继续牢牢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战略思想,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决不能有丝毫动摇。
 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我们党是以中国先进生产力的代表登上历史舞台的。党的一切奋斗,归根到底都是为了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改 善人民生活。我们已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但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 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的 国际地位没有变。发展仍然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牢牢抓住和用好我国发 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是我们赢得主动、赢得优势、赢得未来的关键所在,是对我们党执政能力的重大考验,也是对我们民族自强能力的重大考验。我们必须继续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不断夯实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 物质基础。
 在当代中国,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本质要求就是坚持科学发展。我们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更加注重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更加注重统筹兼顾,更加注重改革开放,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快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加快科技进步和创新,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不断在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上取得新的更大的成绩,不断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打下更为坚实的基础。 在前进道路上,我们要继续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
 人民民主是中国共产党始终高扬的光辉旗帜。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总结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的正反两方面经验,明确提出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我们坚持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在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我们废除了实际上存在的领导干部职务终身制,确保了国家政权和领导人员有序更替。我们不断扩大人民有序政治参与,人民实现了内容广泛的当家作主。我们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深入开展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我们建立健全深入了解民情、充分反映民意、广泛集中民智、切实珍惜民力的决策机制,保证决策符合人民利益和愿望。我们建立健全广纳群贤、人尽其才、能上能下、充满活力的用人机制,为各方面优秀人才建功立业开辟了广阔渠道。我们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我们党自觉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支持人大、政府、政协、司法等依照法律和各自章程独立负责、协调一致开展工作。我们建立健全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保证党
和国家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事实充分证明,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 治具有强大生命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是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正确道路。
同时,我们也要看到,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与扩大人民民主和促进经 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还不完全适应,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具体制度方面还存在不完善的地方,在保障人民民主权利、发挥人民创造精神方面还存在不足。随着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持续推进,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需要也必然会继续向前推进。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关键是要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我们要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以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为根本,以增强党和国家活力、调动人民积极性为目标,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要坚持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提高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保证党领导人民有效治理国家。要坚持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拓宽民主渠道,保证人民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要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在全社会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不断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进程,实现国家各项工作法治化。总之,我们要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进一步把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优越性发挥出来,为党和国家兴旺发达、长治久安提供更加完善的制度保障。
 在前进道路上,我们要继续大力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坚定不移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思想精神上的旗帜。面对当今文化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重要因素的新形势,我们必须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着眼于提高民族素质和塑造高尚人格,以更大力度推进文化改革发展,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进行文化创造,让人民共享文化发展成果。 要坚持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更加深入人心,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全面发展,不断开创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持续迸发、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人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全面提高的新局面,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必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融入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全过程。要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引导广大干部群众深刻领会党的理论创新成果,坚定理想信念。要在全体人民中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要坚持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社会风尚,深入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加强对青少年的德育培养,在全社会形成积极向上的精神追求和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要加快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快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要着眼于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形成与我国国际地位相对称的文化软实力,提高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中华民族创造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中华民族也一定能够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创造出中华文化新的辉煌。
 
在前进道路上,我们要继续大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坚定不移推进社会主义和
谐社会建设。
 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必然要求。我们必须从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和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战略高度抓好社会建设,推动社会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协调发展。 推进社会建设,要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着力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要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完善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制度安排,把促进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优先位置,加快发展教育、社会保障、医药卫生、保障性住房等各项社会事业,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坚定不移走共同富裕道路,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
 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实现改革发展稳定的统一,是关系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要指导方针。发展是硬道理,稳定是硬任务;没有稳定,什么事情也办不成,已经取得的成果也会失去。这个道理,不仅全党同志要牢记在心,还要引导全体人民牢记在心。
 当代中国正经历着空前广泛的社会变革。这种变革在给我国发展进步带来巨大活力的同时,也必然带来这样那样的矛盾和问题。社会矛盾运动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基本力量。我们要遵循社会发展规律,主动正视矛盾,妥善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不断为减少和化解矛盾培植物质基础、增强精神力量、完善政策措施、强化制度保障,最大限度激发社会活力,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减少不和谐因素。要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体系,全面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和谐稳定。
 巩固的国防和强大的军队,是国家主权、安全、领土完整的坚强后盾。我们必须统筹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走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式发展路子,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实现富国和强军的统一。要着眼全面履行新世纪新阶段军队历史使命,以推动国防和军队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战斗力生成模式为主线,全面加强军队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坚持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根本原则和人民军队的根本宗旨,培育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拓展和深化军事斗争准备,积极开展信息化条件下军事训练,提高国防科技和武器装备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全面建设现代后勤步伐,抓紧培养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积极稳妥推进国防和军队改革,坚持依法治军、从严治军,全面提高以打赢信息化条件下局部战争能力为核心的完成多样化军事任务能力。要加快建设现代化武装警察力量。要深化全民国防教育,加强国防动员和后备力量建设,巩固和发展军政军民团结。 我们要一如既往坚持“一国两制”、“港人治港”、“澳人治澳”、高度自治的方针,全力支持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依法施政、发展经济、改善民生,推进香港、澳门同内地的交流合作,团结一切爱国爱港、爱国爱澳力量,保持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我们要牢牢把握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主题,全面深化两岸交流合作,扩大两岸各界往来,共同反对和遏制“台独”分裂活动,为两岸同胞谋幸福,为中华民族创未来。
同志们、朋友们!
 环顾全球,和平、发展、合作的时代潮流没有变,但世界和平与发展面临诸多挑战。共同分享发展机遇,共同应对各种风险,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是各国人民的共同愿望。
 
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历来是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的积极力量。为人类作出 应有贡献,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早就作出的庄严承诺。我们将坚持不懈为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作出自己的努力,争取对人类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中国外交政策的宗旨是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我们将继续坚持独立
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始终不渝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同所有国家发展友好合作,维护发展中国家 正当要求和共同利益,积极参与多边事务,推动国际政治经济秩序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我们将坚定不移实行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完善开放型经济体 系,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加强同世界各国的互利合作,继续以自己的和平发展促进各国共同发展。
 中国共产党将在独立自主、完全平等、相互尊重、互不干涉内部事务原则的基础上,同各国各地区政党和政治组织发展交流合作,相互学习借鉴治国理政经
验,促进国家关系发展。 同志们、朋友们!
 回顾我们党90年的发展历程,我们有一个共同的感觉,这就是,我们党从成立之日起,就始终代表广大青年、赢得广大青年、依靠广大青年。我们党的创始人之一李大钊说过,为世界进文明,为人类造幸福,以青春之我,创建青春之人类。我们党的创始人,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大多数都是从青年时代就满腔热血参加了党,决心为党和人民奋斗终身。我们党的队伍里始终活跃着怀抱崇高理想、充满奋斗激情的青年人,这是我们党历经90年风雨而依然保持蓬勃生机的一个重要保证。青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也是我们党的未来和希望。全党都要关注青年、关心青年、关爱青年,倾听青年心声,鼓励青年成长,支持青年创业。党对青年寄予厚望,人民对青年寄予厚望。全国广大青年一定要深刻了解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不懈奋斗的光荣历史和伟大历程,永远热爱我们伟大的祖国,永远热爱我们伟大的人民,永远热爱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坚定理想信念,增长知识本领,锤炼品德意志,矢志奋斗拼搏,在人生的广阔舞台上充分发挥聪明才智、尽情展现人生价值,让青春在为党和人民建功立业中焕发出绚丽光彩。
同志们、朋友们!
 90年前,中国共产党只有几十个成员,国家贫穷落后,人民苦不聊生。今天,中国共产党已经拥有8000多万党员,国家繁荣昌盛,人民幸福安康。90年来,我们党取得的所有成就都是依靠人民共同奋斗的结果,人民是真正的英雄,这一点我们永远不能忘记。
 我们完全有理由为党和人民取得的一切成就而自豪,但我们没有丝毫理由因此而自满,我们决不能也决不会躺在过去的功劳簿上。
 在本世纪上半叶,我们党要团结带领人民完成两个宏伟目标,这就是到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时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到新中国成立100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我们肩膀上的担子重、责任大。全党同志要牢记历史使命,永远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永远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永不僵化、永不停滞,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不为任何风险所惧,不被任何干扰所惑,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奋勇前进,更加奋发有为地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创造自己的幸福生活和中华民族的美好未来!
天津“十二五”解读之一:目标振奋人心
全市生产总值年均增长 12%
全市人均生产总值将达到 10 万元以上
城乡居民收入年均增长 10%以上
全市人口平均预期寿命将达到 81.5 岁
 今年年初召开的市十五届人大四次会议,审议通过的《天津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绘就了全市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宏伟蓝图。
 科学发展基础坚实。“十一五”时期,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五年来,经济持续又好又快发展,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 16%,2010 年达到
9108.83 亿元,人均生产总值突破 1 万美元,综合实力跃上了新台阶。发展质量明显提高,高端化高质化高新化产业体系初步形成,万元生产总值能耗、主要污染物排放量下降超额完成国家下达任务。滨海新区开发开放纳入国家总体战略,经过几年的开发建设,已经进入由点到面、由局部到整体的全面开发开放新阶段,龙头带动作用不断增强,三个层面联动协调发展。以示范小城镇建设为龙头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连续三年开展了大规模市容环境综合整治,城乡面貌发生了重大变化,天津市现代化国际都市形象更加显现。社会事业取得了全面进步,民计民生持续改善,人民生活更加幸福,社会发展更加和谐。五年来,全市各方面把中直精神与天津实际紧密结合起来,不断增强工作的前瞻性、创造性,探索出一条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具有天津特点的发展路子,凝聚提升民心民气,创造了天津精神、天津速度和天津效益,为“十二五”乃至更长时期的发展奠定了基础、积蓄了能量、增强了后劲。
 主题主线统领全局。“十二五”时期是天津在高起点上实现更高水平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落实中直对天津工作一系列重要要求,尽快实现天津城市定位和滨海新区功能定位的关键时期。《纲要》明确提出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调整优化经济结构为主攻方向,并将此贯穿于规划始终,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天津特色。最近几年天津市 GDP 增速虽然位居全国前列,但是经济总量还不够大、经济结构不尽合理、民计民生有待进一步改善。发展中的问题,归根到底,还是要通过发展的办法来解决。未来五年,实现天津市科学发展,必须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本质要求,紧紧抓住和用好滨海新区开发开放的重要战略机遇,主动适应环境变化,充分利用各种有利条件和积极因素,应对挑战,化解矛盾,不断增强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可持续性,在新的起点上实现更长时间、更高水平、更好质量的发展。
 发展目标振奋人心。“十二五”天津的发展取得什么样的成就,达到什么样的水平?这是全市人民非常关注的话题。按照科学发展的总体要求,《规划》用简明扼要的数据回答了问题。“十二五”期间,全市生产总值年均增长 12%,全市人均生产总值将达到 10 万元以上,经济实力显著增强。经济结构显著优化,服务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 50%,科技创新能力增强,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占全市生产总值比重达到 3%以上。全市建成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较为完善的公共文化和体育服务体系,基本形成覆盖城乡、制度完善
的社会保障体系,形成高效有序的社会管理体制。到 2015 年,全市人口平均预 期寿命将达到 81.5 岁,达到发达国家水平。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将超过15 年,城乡居民收入年均增长 10%以上,人民群众的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明显提高。
天津“十二五”解读之二:工业农业服务业 三足鼎立筑高地
 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既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也是保持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提高增长质量和效益的重要保障。“十二五”时期,本市将继续抓好大项目好项目建设,以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等高端产业为重 点,加快推进产业结构调整,着力形成高端化高质化高新化的产业结构,构筑高端产业高地。
 工业建设十大国家级产业基地。本市工业基础雄厚,对经济发展的支撑带动作用强,目前已经形成航空航天、石油化工、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国防科技、轻工纺织等八大优势支柱产业,产业规模超过全市工业的 90%。“十二五”时期,本市将加快培育和发展航空航天、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与健康、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高端装备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形成先导性、支柱性产业,构建新的增长点和发展优势。到 2015 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要达到 30%左右。同时,继续发展壮大优势支柱产业,建设国家级航空航天产业基地、国家级石化产业基地、国家级重型装备制造基地、国家级汽车产业基地、国家级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国家级生物医药产业基地、国家级新能源产业基地、国家级新材料产业基地、国家级轻纺工业精品基地、国家级国防科技工业基地等十大国家级产业基地,整体提升天津制造业的实力和水平,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
 服务业将实现突破性发展。本市发展服务业具有广阔的市场空间和巨大的需求潜力,“十二五”规划提出要大力推进服务业规模化、品牌化、网络化发展,全面提高服务业增长质量、效益和水平,实现服务业突破性发展。确定了本市服务业发展的重点和方向:现代金融业,集聚金融机构,拓宽融资渠道,形成多层次的金融市场体系;现代物流业,发展八大行业专业化物流,构建大集大散的商贸流通体系,建设一批总部型物流基地和运营中心;商贸餐饮业,建成津湾广场、泰安道五大院、银河购物中心等高档商业设施,建设一批商业集聚区,完善便民服务网络;旅游业,打造“近代中国看天津”文化旅游品牌,建设独具特色的旅游强市、国际旅游目的地和集散地。本市在“十二五”时期还要加快发展家政、养老、托幼、医疗、陪护、健身等社区服务业和家庭服务业,大力发展创意、会展、服务外包等新兴服务业,2015 年,服务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将达到 50%。
 都市型农业走向优质高效。“十二五”期间,积极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努力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积极发展优质高效设施农业,抓好“菜篮子”工程,不断增加农副产品品种和产量,提高质量,促进绿色生态、观光休闲农业发展,到 2015 年,全市设施农业达到 100 万亩。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长效监管机制,加强农产品质量品牌建设,确保全市农产品检测合格率达到全国领先水平,保障城乡居民食品安全。
天津“十二五”解读之三:在优势互补中焕发巨大活力
滨海新区加快科学发展,2015 年生产总值将超 1 万亿元中心城区实施“一主两副、沿河拓展、功能提升”发展策略区县重大项目加快建设,每年创建 100 个以上文明生态村
 市第九次党代会以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生产力战略布局调整,在全市范围内优化配置资源,打破行政区划界限,前瞻性地提出滨海新区龙头带动、中 心城区全面提升、各区县加快发展三个层面联动协调发展的工作思路。经过全市上下的不懈努力,滨海新区、中心城区和各区县在彼此整合、相互渗透、优势互 补中焕发出了巨大的活力,三个层面联动协调发展新格局已初步形成,“十二五”期间,将进一步向纵深推进,进入另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
 滨海新区争创高端产业聚集区、科技创新领航区、生态文明示范区、改革开放先行区、和谐社会首善区。“十二五”期间,在保持经济较快增速的同时,滨 海新区将进一步重视结构调整和经济运行质量,加快转向科学发展轨道。“十大战役”将全力推进,滨海新区核心区、东疆保税港区、北塘经济区、西部区域、 中心渔港主要建设任务将全面完成,南港区域、临港经济区、中心商务区、滨海旅游区、中心生态城主要开发建设任务将基本完成。到 2015 年滨海新区生产总 值将超过 1 万亿元。服务业比重力争达到 40%,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比重达到 25% 左右。高水平的现代制造业和研发转化基地加快形成,北方国际航运中心和国际 物流中心地位基本确立,北方对外开放的门户功能大幅提升,宜居生态型新城区基本建成。
 中心城区城市功能全面提升。大力发展高端服务业和都市型现代工业,形成以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服务型、创新型、都市型经济发展水平全面提高。实施“一主两副、沿河拓展、功能提升”的发展策略,加快建设小白楼、解放路、南站、文化中心等地区城市主中心和西站地区、天钢柳林地区两个综合性城市副中心,加快海河两岸综合开发,推进新开河、子牙河开发改造。完善交通、居住、公共服务等各类设施,美化城市环境,着力提升载体功能、文化品位和宜居程度,促进中心城区繁荣繁华。
 区县重大项目加快建设。积极推进乡村工业向示范工业园区和开发区集聚,全面建成 31 个区县工业园区。加快推进农村城镇化,完成四批以宅基地换房建设示范小城镇试点任务,到 2015 年,从分散村庄迁入示范小城镇的农民达到 100万人。推进文明生态村建设,按照“六化”和“六个一”的标准,每年创建 100个以上文明生态村,到“十二五”末,全市文明生态村累计达到 1300 个以上。
天津“十二五”解读之四:着力构筑自主创新高地
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 20% 科技型中小企业达到 3 万家,
占总数 15%
人才资源总量目标达到 255 万人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城市,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优化产业
结构的关键环节。“十二五”时期,我市将大力实施科教兴市战略和人才强市战 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壮大创新人才队伍,推动发展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着力构筑自主创新高地。
 加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十一五”期间,自主创新能力明显提升,建成了国际生物医药联合研究院等一批重大创新平台,开发了“天河一号”、“曙光星
云”超级计算机等一批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重大创新技术和产品,综合科技进步 水平保持全国第三位。“十二五”时期,我市将加大研发投入,加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进一步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到 2015 年,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占全市生产总值比重提高到 3%以上,建成生物医药、高端信息技术等 10 个公共科技创新 平台,组建新能源汽车、高性能计算机等 12 个产学研技术创新联盟,新建一批国家级研发机构和专业化的科技企业孵化器。攻克高速轨道机车、大功率风力发 电等一大批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取得一批具有重大影响和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成果。完善科技成果转化和知识产权流转体制,加大创新成果的产业化力度,组 织实施自主创新产业化重大项目和市重大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初步建成综合性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到 2015 年,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比重达到 20%。
培育创新主体。实施科技“小巨人”成长计划,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大力推 动初创期、成长期、壮大期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形成科技型中小企业铺天盖地的发展态势,培育一大批顶天立地的科技“小巨人”。到 2015 年,全市科技型 中小企业达到 3 万家,占全市中小企业总数的比重提高到 15%。规模以上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到 4500 家,占科技型中小企业总数的比重提高到 15%。推动科技 型中小企业向滨海新区各功能区和各区县工业园区聚集,形成创新药物、半导体 照明、智能无线传感网络等 20 个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成为产 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重要推动力量。
优化创新创业环境。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完善自主创新政策法规体系,把天
津打造成为创业环境最好、支持政策最优、成功率最高的城市。增强知识产权创 造、运用、保护和管理能力,到 2015 年,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 9 件。把人才作为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关键因素,完善和落实人才培养、引进、使用、评价、流动、激励等政策措施,深入实施“院士重点后备人选资助扶持计划”、 “131”创新型人才培养工程,使我市人才资源总量达到 255 万人。
天津“十二五”解读之五:为人民群众创造更多福祉
 千方百计增加就业 到 2015 年累计新增就业 225 万人 不断增加居民收入城市居民人均收入年均增长 10% 扩大范围提高水平 努力实现人人享有基本社会保障
 保障和改善民生,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十二五”时期,我市把民生问题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继续完善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为人民群众创造更多的福祉,努力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千方百计增加就业。就业是民生之本,是改善人民生活的重要途径。市委、市政府对此问题高度重视,把实现比较充分的就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长期战略 和协调发展的重要目标。“十一五”期间,我市累计新增就业 186 万人,超额完 成“十一五”规划 140 万人的目标。全社会和城镇从业人员由 2005 年的 543 万人和 313 万人分别增加到 2010 年的 714 万人和 538 万人。城镇登记失业人数为
16.5 万人,登记失业率为 3.6%,比 2005 年下降 0.1 个百分点。“十二五”期 间,我市继续把促进就业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位置,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建立健全促进就业增长的长效机制,促进充分就业。大力发展服务业、中小企业和微型企业,适度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到 2015 年,累计新增就业 225 万
人。同时,加大对就业困难群体的帮扶力度,开发公益性岗位,优先安置零就业
家庭、残疾人和“4050”人员,确保零就业家庭动态为零。
不断增加居民收入,使群众实际收入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十一五”末,
我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 24293 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 11801 元 ,五 年年均分别增长 14%和 10.4%。“十二五”期间,我们仍然要将增加居民收入作为改善民生的重要任务,通过继续完善企业职工增收的体制机制、深化事业单位 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健全公务员工资制度、逐步提高优抚救济人员待遇和城乡最低生活保障救助标准、做好离退休人员的增收工作,以及拓宽农村居民增收空间 和渠道等方式,努力提高人民收入水平。同时,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健全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和支付保障机制,完善职工最低工资保障制度,逐步提高最 低工资标准,促进中低收入职工增加收入。到 2015 年,我市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 10%。
 努力实现人人享有基本社会保障。“十二五”期间,我市将完善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建立城乡一体的优抚保障体系,实现社会救助全覆盖。扩大社 会保障覆盖范围,加强个体工商户、非公有制企业从业人员、外来务工人员、被征地农民、灵活就业人员的参保工作。进一步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建立健全随经 济发展、工资水平提高、物价上涨等因素增加缴费和提高待遇的正常调整机制。 到 2015 年,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障参保率达到 70%,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基 本实现全覆盖。住房一直是百姓关注的热点,“十二五”规划提出新住房保障思路,使“居者有其屋”。主要内容包括建设公共租赁住房、经济适用住房、限价商品住房等三种保障性住房,提供廉租住房实物配租补贴、经济租赁房租房补贴、 廉租住房租房补贴等三种补贴,扩大住房保障覆盖面,构建面向中低收入群体及危陋房屋拆迁居民的住房保障体系。
天津“十二五”解读之六:营造水绿天蓝生态家园
“十二五”期间,我市将进一步加大节能减排力度,积极推进资源节约型、
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努力为居民营造水绿天蓝、空气清新、山川秀美的生态家
园。
 强化对节能减排的定量约束。《纲要》提出了“十二五”时期,全市万元生产总值能耗将继续降低 18%,并新增单位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约束性指标。在 当今全球气候变暖,降低碳排放的国际承诺条件下,将单位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纳入约束性指标,对进一步降低能源消耗水平具有重要意义。在污染物排放量指标方面,除了保留“十一五”规划中二氧化硫排放量、化学需氧量排放量指标 外,又增加了氨氮、氮氧化物排放量两项指标,以强化对主要污染物的总量控制。“十二五”期间我市将严格执行国家下达的节能任务,在发展经济,增加居民福 祉的同时,努力降低能源消耗,消减污染物排放量。
 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十二五”期间,我市将努力改善水环境,加大水污染防治力度,严格污水排放标准和总量控制,开展地表水综合治理,消除城市人口密集区水体黑臭现象。在保护大气环境方面,推进小燃煤锅炉并网改燃,建设无 燃煤示范区,实施烟气脱硫、脱硝和除尘工作,控制汽车尾气污染,推行机动车排放国Ⅳ标准。建设垃圾收集和处理设施,推进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制度,全面提高生活垃圾无害化、资源化、无害化水平。
不断扩大节能覆盖面。“十一五”期间,我市大力引导支持企业实施节能减 排技术改造,规模以上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五年累计下降 38.1%,但是这种以项目工程为主的减排方式已接近极限,必须寻找新的减排突破口。“十二五”期间将不断扩大节能覆盖面,在继续强化工业节能的基础上,推进建筑节能,新建建 筑全部实现三步节能,促进交通节能,新能源汽车和燃油节约技术及替代产品将被大力推广,同时推进结构减排,通过调整经济结构、产业结构和生产结构来实现总量减排。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以建设国家循环经济示范试点城市和国家低碳城市试点 为契机,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将泰达、子牙、临港、北疆、华明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向全社会推广。发展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在化工、冶金、电子、 医药、建材等领域,培育一批具有行业代表性的循环经济试点企业,建成 20 条具有较高水平、较大规模、行业特色突出的循环经济产业链条。倡导绿色消费和 低碳生活方式,加强低碳技术研发和应用。对燃煤总量实行严格控制,同时积极发展新能源和清洁能源,“十二五”末,力争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提高到 3%。
天津“十二五”解读之七:现代大都市 百姓宜居城
2015 年基本建成现代综合交通体系和运输体系 完善公交网络 2015 年 市民公交出行提高到 30% 推行城市精细化管理 继续开展市容环境综合整治 “十二五”时期,随着全市经济步入发展的快车道,我市的城市建设步伐也
将不断提速。“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要继续加快以“两港三路”(海港、空港,高速铁路、高速公路、地铁)为重点的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到 2015 年基本 建成以双城为中心,通达腹地,高效、便捷、安全、绿色、一体化的现代综合交 通体系和运输体系,为确立北方国际航运中心和国际物流中心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与百姓生活最为密切相关的公共交通建设方面,“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
要大力实施公交优先发展战略,进一步加大财政对公共交通的投入和补贴力度, 通过优化公交线网布局、增加公交专用车道和开通快速公交线路等一系列措施,不断完善城市公交网络体系。在发展地面公共交通的同时,我市的地下轨道交通 建设将成为我市发展公共交通的重头戏。“十二五”期间,我市中心城区地铁 2、3、5、6、9 号线将陆续建成,4、7、10 号线将启动建设,同时滨海新区内部的 Z2 线、Z4 线、B2 以及连接双城的 Z1 线也将启动建设,到 2015 年全市轨道交通运营里程将达到 230 公里,实现网络化运营,使全市人民享受到更加便捷、快速 的公交服务,市民的公交出行比例由“十一五”末的 12%提高到 30%。 在完善城市交通大循环的基础上,还要下大力量解决城市交通拥堵的问题。
“十二五”时期,我市将通过新建和拓宽城市道路,打通道路卡口路段,加快完 善停车设施以及强化道路交通管理系统建设等一系列措施,着力改善城市的微循环,提高交通管理的智能化水平,增强城市通行能力。同时,还将建设一批过街天桥、安全岛等人行过街设施和交通安全设施,方便居民出行。
 加强城市公用设施建设,增强城市的水、电、热、气等资源保障能力,对于我市“十二五”的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十二五”规划纲要对供水、排水、 供电、供热、燃气、通信等城乡公用设施建设也提出了明确的目标和任务,全面保障城市发展和人民生活的需要。到 2015 年中心城区、环城四区、滨海新区、
新城等城区供水普及率达到 100%,全市集中供热率达到 93%。在加大资源保障 建设力度的同时,“十二五”时期还要更加注重资源节约,进一步倡导绿色消费和低碳生活方式,在节能、节地、节材、节水方面取得显著进展。
加强生态建设,不仅是我市建设独具特色的国际性、现代化宜居城市和构筑 生态宜居高地的要求,也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和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的必然要求。“十二五”规划纲要对于生态建设、环境保护、发展循环经济和低碳城 市建设等工作也都作出了部署,力争通过五年的努力,使我市的建成区绿化率由“十一五”末的 30.3%提高到 35%,环境空气质量达到及好于二级天数由“十一 五”末的 82%提高到 85%以上,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由“十一五”末的 91%提高到 94%以上,城镇污水处理率由“十一五”末的 85%提高到 95%,将我市建设成为生态环境良好、生态产业发达、居住环境宜人的生态城市。
加强城市管理,不仅关系到群众的生活质量,关系到天津在国内外的形象, 更关系到城市的竞争力。“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要进一步理顺城市管理体制,倡导城市的精细化管理,全社会动员、全民参与,形成长效机制。继续深入开展 市容环境综合整治,实现全面覆盖、整体提升,使每一个社区、每一条道路、每个角落都干净有序,整洁美观,为人民群众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充分展现天 津现代化大都市的气息,使广大人民群众生活得更舒适、更满意。
天津“十二五”解读之八:2015 年人均预期寿命 81.5 岁
教育、医疗、体育等社会事业,与市民生活关系最密切,也是市民最关心的
问题。“十二五”时期,我市将继续实施重大民心工程,加强社会管理能力建设, 着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全面促进社会和谐进步。 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十二五”期间,我市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优
质协调发展基础教育,加快发展学前教育,切实解决“入园难”问题。实施义务
教育学校现代化标准建设,推动优质资源向农村和相对薄弱的学校倾斜。促进高 中教育特色多样化发展,扩大农村普通高中优质资源。支持特殊教育和民族教育发展。到 2015 年,学前三年入园率超过 96%,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 99%,高中阶 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 97%。创新发展职业教育,优化职业院校布局,建成海河教育园区,建设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示范区。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到 2015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超过 60%。深化教育改革开放,推进人才培养体制、教育 管理体制和办学体制创新,探索建立现代学校制度,改革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质量评价和考试招生制度。切实抓好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工作。
城乡居民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率先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 生制度,显著提高人均医疗卫生资源拥有量,使我市居民健康达到发达国家平均水平,基本建成健康城市。
“十二五”期间,我市将大力提升卫生服务能力。切实推动医药卫生体制改 革,率先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完善基本药物供应保障体系,稳妥推进公立医院改革,优化卫生资源配置,提高卫生服务水平,切实解决群众 “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新建和改扩建天津医院、胸科医院、环湖医院、中医一附院、中医二附院、医大二附院、医大代谢病医院、三中心医院等。加强 儿童专科医院和综合医院儿科建设。坚持中西医并重,支持中医药事业发展。加强医疗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加快培养全科医生。加强医德医风建设。到 2015 年,全市每千人口拥有执业医师 3.3 人、护师 3.5 人。
天津“十二五”解读之九:用“硬功夫”提升软实力
 文化是城市的软实力,体现着城市的精神和灵魂。“十二五”时期本市将给力文化建设,用“硬功夫”提升城市软实力,在津沽大地上将打响一场文化大发 展大繁荣攻坚战,全面提升城市文明程度,努力建设富有独特魅力和创造活力的文化强市。
 不断健全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使人民群众共享发展成果。“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要完善公共文化基础设施,推进重点文化惠民工程,构建覆盖城乡、较为完备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十二五”期间天津文化中心、天津文学馆、天津画院等一大批文化设施将陆续建成,同时将新建和改扩建群众文化教育培训中心、民族文化宫、中国大戏院、曹禺话剧院、大天津杂技马戏城等重点文化设施,同时随着百万市民艺术共享工程等一大批重点文化惠民工程的不断推进,到“十二五”末全市将初步形成就近、便捷、实用、高效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让广大市民能够得到更多的文化滋养。
 在文化事业突飞猛进的同时,也要快速提升文化产业,进一步增强文化实力和竞争力,形成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双轮驱动”“两翼齐飞”。“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要实施重大文化项目带动战略,优化文化产业结构,全面加快文化产业发展。“十二五”期间国家级滨海新区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国家动漫产业综合示范园等一批重点项目将开工建设,为本市文化产业发展打造一批重要载体。在加强载体建设的同时,本市还将着力优化文化产业结构,培育文化创意等战略性新兴文化产业发展,鼓励发展新型文化业态,促进产业升级。产业要面对市场,还需要有具有特色和优势的市场主体。
 “十二五”期间,本市在做大做强主流媒体,提升改造传统媒体的同时,将扶持民营文化企业发展也作为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抓手,“十二五”期间本市将出台一系列促进民营文化企业加快发展的政策措施,着力培育发展有特色的中小型文化企业和民营龙头文化企业,为天津文化产业发展注入有生力量。此外,本市还将通过建设培育文化产品和要素市场等一系列政策措施,构建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为本市的文化产业发展提供政策保障。预计“十二五”时期文化产业增加值将年均增长 30%,成为本市的支柱产业。
 文化体制改革也将成为“十二五”期间的“重头戏”,促进文化生产力在体制的转变中得到进一步的解放。“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文化改革创新,繁荣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为此,“十二五”期间要通过全面完成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和非时政类报刊转企改制、推进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改革、深化广播电视制播分离和新闻宣传与经营业务两分开改革、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和培育骨干文化企业和战略投资者等一系列招法,着力打造特色市场主体,激发文化发展的活力。
 文明城市,市民共建,全面提升城市文明程度也将成为“十二五”时期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一项重点工作。“十二五”期间要通过深入开展“同在一方热土、共建美好家园”活动等一系列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在全市形成修身
律己、尊老爱幼、勤勉做事、平实做人,推动形成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社会氛
围,全面提升城市文明程度。
天津“十二五”解读之十:让发展增强动力充满活力
 改革开放是三十多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取得巨大成就的重要经验之一,也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制度保障和动力源泉,天津这些年来的发展所取得的成就同样得益于改革开放。“十二五”期间,我市将以更大的决心和勇气全面推进各领域改革,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使天津成为全国发展活力最强、开放程度最高、最具竞争力的地区之一。
 深化改革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未来五年,我们将以滨海新区综合配套改革试点为契机,以更大的决心和勇气全面推进各领域改革,进一步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大胆探索,先行先试,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突破性进展,努力构建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率先发展的体制机制。在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方面,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投资管理体制改革,财税体制改革,推进法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建设。在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方面,进一步优化国有经济布局,规范公司法人治理结构,提高国有资产证券化率,加快国有企业调整重组,形成一批主业突出、国际竞争力强的大型企业集团。在大力扶持民营经济发展方面,创造公平竞争环境,消除制约民营经济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支持民间资本进入基础产业、市政公用事业、社会事业、金融服务等领域,促进民营经济健康发展。在加快金融改革创新方面,建设创新型交易市场,创新各类金融业务,加快建成与北方经济中心和滨海新区开发开放相适应的现代金融服务体系和全国金融改革创新基地。在价格改革方面,完善价格形成机制和价格监管措施,推进水、电、气、热等资源品价格改革,完善基本生活必需品价格上涨与困难群体生活补助的联动机制。
 对外开放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活力源泉。未来五年,我们将以尽快建成我国北方对外开放门户为基本目标,进一步扩大对内对外开放,构建全方位、宽领域、纵深化的对外开放与国内合作新格局,更好发挥中心城市的服务、辐射和带动作用。“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要壮大外贸主体,优化出口结构,扩大服务贸易,到 2015 年,全市拥有外贸经营权企业达到 2 万家,外贸进出口总额突破1300 亿美元,一般贸易出口比重提高到 50%。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推动利用外资方式多样化,拓展利用国内外资金的广度和深度,到 2015 年,实际利用外资累计超过 800 亿美元,国内招商引资年均增长 15%,引进国内 500 强优势企业累计达到 200 家。在引进来的同时,深入实施“走出去”战略,加快发展境外直接投资,加强与发展中国家的资源合作,扩大境外资源开发和综合利用,到 2015 年,境外投资年均增长 20%以上,对外承包工程、设计咨询和劳务合作营业额五年累计超过 100 亿美元。
【深度解析之判断题】
公文发文办理程序
 发文办理是指内部为制发公文所进行的拟制、处置与管理活动。发文办理的一般程序为:拟稿、会商、审核、签发,核发、登记、缮印、用印或签署,
分装、发出,处置办毕公文。这一程序具有很强的确定性与不可逆性。可划分为
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文稿的形成,具体包括:拟稿、会商、审核、签发。这一阶段是发文办理活动的中心内容。
 拟稿。即上一节所讲述的公文写作。经过对有关信息材料的收集加工和再创造,系统地记录有用信息,使的意志见诸文字,草创供进一步完善的原始文稿。
会商。指当公文内容涉及其他有关同级或不相隶属的职权范围,需征得
其同意或配合时所进行的协商活动。
审核。指拟就的文稿在送交有关领导审批或会议讨论通过之前,由经验丰富、 政策理论水平和文字水平较高的相关工作人员等对文稿所做的全面核查、修改工作。
 签发。指由领导人或被授以专门权限的部门负责人对文稿终审核准之后,批注正式定稿和发出意见并签注姓名、日期的活动。除一些规范性及部分重 要公文须经有关会议讨论通过,或再由负责人签署方可生效外,其他文稿,一经履行签发手续即为定稿。为此,签发是绝大多数公文生效的必备条件。
第二阶段:公文的制作,具体包括:核发、登记、缮印、用印或签署。这
一阶段工作的任务,就是以定稿为依据,以手工缮写、机械誊写和印刷等方式, 制成供正式对外发出的各种公文文本,形成供实际使用、具有法定或特定效用的正式公文。
核发。指秘书部门在定稿形成后、公文正式印发前,对公文的审批手续、文
种、结构格式等进行复核,确定发文字号、分送单位和印制份数。
登记。这里指发文登记,主要登记行将发出的公文的发文字号、文种、标题
和发文范围。
 缮印。即以誊录抄写、印刷等方式制作供对外发出的公文。 用印或签署。即在印毕的公文上加盖发文的印章,或请有关领导者在公文正本上签注姓名。其作用均为表明公文的正式性质和法定效力。 第三阶段:公文的对外传递,包括分装、发出等环节。这一阶段工作的主要任务是为使公文能为受文者有效接收创造条件。
分装。指按照规定具体拣配和封装公文。
 发出。指将已封装完毕的公文以适宜的方式(如走机要交通等)发送给受文者。
第四阶段:处置办毕公文,包括暂存、销毁、立卷、归档等。公文日期的正确格式(例:二〇一一年八月三日)公文没有领导签字只有单位公章是否生效?判断
四、案例分析题(40 分)
材料:
 1986 年 6 月,中共中直、国务院中发[1986]15 号通知,责成水电部负责进一步论证三峡工程,重新提出可行性报告。部党组 6 月 19 日组成三峡工 程论证领导小组,负责组织、领导论证工作。经过三年的工作,完成了 14 个专题论证报告和重新编写的可行性报告,1989 年 9 月由水利、能源两部联合上报国务院三峡工程审查委员会。1990 年 12 月到 1991 年 8 月,国务院三峡工程审 查委员会审查通过,又报经中共中直、国务院批准。1992 年七届人大五次会议
审议李鹏总理提出的有关议案后,4 月 3 日通过了《关于兴建长江三峡工程决议》,论证领导小组的任务胜利结束。
一、论证工作的背景
 三峡工程是特大规模的水利工程。1942 年国民党政府曾聘请美国的世界著名高坝专家萨凡奇博士查勘研究。1944 年萨凡奇提出一份高坝计划,以发电为主,兼有防洪、航运、灌溉之利。
 1954 年长江大水之后,党和国家决定开展长江流域规划和三峡工程的研究,并聘请苏联专家帮助工作。1958 年 2 月周总理率有关领导和中苏专家进行查勘讨论后,当年 3 月,党的成都会议根据周总理的报告,专门通过《关于三峡水利枢纽和长江流域规划的意见》,并决定成立长江流域规划办公室(简称长办)。1959年长办上报三峡工程初设重点报告,建议蓄水位 200 米,除解决中下游防洪外,可装机 2500 万千瓦。但工程规模太大,移民太多,与当时的国力不相适应。60年代黄河三门峡水库发生严重淤积,同时又提出大水库的防空问题,使三峡工程的修建长期不能决定。70 年代初,决定先上三峡工程的航运梯级——葛洲坝工程,解决华中地区缺电问题,同时为建三峡工程做实战准备。
 80 年代初,葛洲坝工程开始发电,根据长江防洪和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兴建三峡工程又提到议事日程。当时考虑蓄水位如果太高,移民负担太大,泥沙问题也比较复杂,因此将蓄水位降为 150 米,于 1983 年提出可行情报告。1983年 5 月,姚依林、宋平同志主持召开了 350 多人的审查会进行审查并原则通过,但很多专家认为蓄水位太低。1984 年 4 月,国务院原则批准可行性报告,考虑到专家们的意见,将坝顶抬高到 175 米,为防洪留有余地,并决定成立以李鹏副总理为组长的国务院三峡工程筹备领导小组,立即开始施工前期准备工作,争取1986 年正式开工。为此,成立了三峡工程开发公司筹建处和三峡省筹备组。 1984 年 9 月,重庆市人民政府报告国务院,要求将三峡蓄水位抬高到 180m,以便万吨级船队可以直达重庆。国务院委托国家计委、科委进一步组织论证水位。随后,全国政协经济建设组向中直领导同志报告,反对建三峡工程,1985 年两会期间,一些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也反对修建。在李鹏同志主持研究如何进一步论证这些意见时,宋健同志介绍了当年根据聂帅的意见论证两弹上天的经验,主要是组织和依靠专家论证,专家不越位。
 如何组织论证,当时是两种方案。一是仍由国家计委、科委组织,一是专门组织超部门的专家委员会,下设若干专业专家组。考虑到两委领导同志很难抽出足够的时间、精力具体抓,因此倾向于后一个方案,但几经研究,专家委员会人选始终未能落实。
 1986 年 4 月,国务院领导同志视察三峡后,决定责成水利电力部负责重新论证。6 月,中共中直、国务院发出《中共中直、国务院关于长江三峡工程论证有关问题的通知》(中发[1986]15 号文)。同时,决定撤消三峡省筹备组,成立国务院三峡地区经济开发办公室。
二、三峡工程的决策程序
 15 号文充分体现了决策科学化、民主化的原则,规定三峡工程的决策程序分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水电部的工作,要求广泛组织各方面的专家,包括有不同观点的专家,充分发扬技术民主,深入研究论证,得出有科学根据的结论意见,重新提出三峡工程可行性报告;第二个层次是国务院组织审查委员会进行审查,提请中直和国务院批准;第三个层次是提请全国人大审议。为了加强领导,中直指定李鹏、薄一波、王任重、程子华同志负责协调论证工作。
三、论证工作的领导
 水电部党组研究了 15 号文,感到责任重大。三峡工程举世瞩目,国内外十分关心,需要论证的问题涉及面广,各方面认识很不一致,工作难度很大,必须兢兢业业,尽最大努力做好工作。为此,决定在部党组下成立三峡工程论证领导小组,对论证工作实行集体领导。论证领导小组由部长、有关的副部长、总工、副总工和其他有关领导共 12 人组成,领导小组成员都做实际工作,事权统一,不搞形式,不设虚职。1988 年政府机构换届,经水利、能源两部商议和李鹏总理指示,领导小组不变,继续负责到底。
 考虑到三峡工程涉及许多部门,需要与这些部门经常联系,取得他们对论证工作的支持、指导、监督、理解,领导小组商请有关部门推荐人选,共聘了 21位特邀顾问。特邀顾问来自两类单位。一类是审查、监督机构,包括全国人大财经委员会、全国政协经济建设组、国家计委、科委、中国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全国科协、国务院经济技术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一类是主要协作单位,包括交通部、机电部、国务院三峡地区经济开发办公室、四川、湖北两省。此外还聘请了机械和外贸专家各一位。
四、论证工作的方法和组织
 三峡工程论证是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决定采用先专题、后综合、综合与专题互相交叉的论证方法。共划分了 10 个专题,由领导小组成员分工主持,组成地质与地震、枢纽建筑物、水文、防洪、泥沙、航运、电力系统、机电设备、移民、生态与环境、综合规划与水位、施工、投资估算、综合经济评价等 14 个专家组进行论证。其中综合规划与水位、综合经济评价两个专家组的工作是综合性的。 专家组正副组长、顾问由专题论证主持人提出,论证领导小组通过、专家组成员由正副组长提名,经领导小组同意后聘请。
 专家的聘请原则是:①根据专题论证的需要;②公认有学术权威;③打破部门界限;④注意吸收没意见;⑤注意吸收一些优秀青年。过去计委、科委组织水位论证的 108 位专家全部留任,全国科协推荐的 11 个全国性学会的专家 25 人全部聘任。总计 14 个专家组共聘 412 个位专家,来自国务院所属 17 个部门、单位,中科院的 12 个院所,29 所高等院校和 28 个省市的专业部门,一半多来自水电系统以外。有高级职称的约占 90%,中科院学部委员 15 人、全国政协委员 20 余人。专家的专长涉及自然科学、工程技术、社会科学、财政经济、生态与环境、系统工程和人防等共 40 多个专业,包括了过去参加过和未参加过三峡工程研究工作的。有些对三峡工程有反对意见,但本人不是有关专业专家的,没有进专家组,但邀请他们参加论证领导小组扩大会议,参加讨论。
 专家不脱产,各专家组都设了由专业人员组成的工作组协助工作。专家组可能委托全国任何有关单位进行必要的调查、研究、试验工作。长办作为三峡工程研究、设计的大后方,为每个专家组配置了高级专业人员担任联络员。交通部、机电部也为有关专家组派了联络员。总计参加论证过程中各种专业工作的达数千人。
 论证领导小组下设精干的办公室,为专家组提供服务,并为领导小组组织会议、起草文件、汇编论证会议的文件、发言、出简报等工作。 五、论证程序
 三峡工程论证涉及两类问题。一类是工程该不该修,一类是如何修。赞成修三峡的有各种建设方案,例如:有的只赞成蓄水位不超过 160 米的方案,而有的只赞成蓄水位超过 180 米的方案;反对的也不全是根本反对,有的是对某些问题
有疑虑,有的是不赞成近期修。两类问题纠缠在一起,头绪十分繁杂。为便于集中、深入论证,决定论证程序分两大阶段。
 第一阶段,将各种建设方案归纳为设计蓄水位 150、160、170、180、分级开发、分期开发等 6 个方案,然后由各专业组进行初步论证,最后由综合规划与水位组进行综合分析,优选出一个各方面都能接受的方案,经各专业组通过后,作为三峡建设方案的“代表队”。
 第二阶段,是综合论证。根据“代表队”的综合效益,研究等效益或相似效益的替代方案。其方法是先由防洪、电力系统、航运专家组分别提出替代方案,然后综合规划与水位专家组综合提出一个替代方案。最后由综合经济评价专家组对“代表队”和替代方案进行国民经济综合评价。综合经济评价分两个层次:一是工程建与不建的分析比较;二是早建(假定 1989 年)与晚建(假定 2001 年)的分析比较。评价的结论就是论证工作的总结论。
 14 个专题是一个大系统,分 4 个层次:(1)基础——地质地震、水文、泥沙。(2)职能——防洪、发电、航运。(3)工程——水位(规模)、建筑、施工、设备。(4)代价——投资、移民、生态。专题间的关系表现为如下框架者分为四个层次,围绕两个阶段的综合。
六、论证的工作方法
 论证成果包括 14 个专题论证报告和总的可行性报告。前者由 14 个专家组分别负责提交,后者由领导小组委托长办根据专题论证报告的结论负责编写。 各专家组首先接收、审查已有的基本资料,了解各种不同意见,制定论证工作的纲要,经论证领导小组集体审议通过后,独立负责进行工作,提出专题论证报告,由专家签字负责,不受任何干涉。专家组内部充分发扬技术民主,尊重少数意见。不同意论证结论的可以不签字,提出书面意见作为附件一并上报。专题论证报告要经过领导小组集体审议,但如何修改、补充,由专家组全权决定。 论证领导小组的活动有两类会议。一类是工作会,研究日常工作的部署,另一类是正式会议。正式会议共开了 10 次,除第一次以外,都是扩大会议,任务是确定论证专题,论证的要求、方法、程序,审议专家组名单,审议论证纲要,审议专题论证报告和可行性报告。参加扩大会议的,包括论证领导小组成员,特邀顾问,中国水利学会、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中国电机工程学会的理事长,各专家组顾问、正副组长以及有关部门、地方的同志。会议的开法是听汇报,大会发言,然后领导小组和特邀顾问开会集中讨论,做出结论,向会议传达。七、论证工作的国外配合
 为了便于将来利用外资,同时也为了引进技术和与国内论证相互验证,1986年 5 月,经国务院批准,决定由世界银行和加拿大咨询公司与国内平行进行三峡工程可行性研究。
 加拿大方面,由最有经验的两个政府水电机构和三个私营公司组成咨询集团(长江联营公司),负责按国际标准独立地编制可行性报告,加拿大国际开发署提供 1750 万加元赠款支持。为了保证研究工作的客观性和高质量,中、加、世界银行三方组成指导委员会,并由世界银行牵头,在国际范围内(包括我国)聘请了13 位知名专家组成国际咨询专家组指导和监督。
 从 1986 年 7 月开始,加拿大咨询集团对正常蓄水位 150 米到 180 米的各种方案涉及的技术、经济、社会、环境等问题以及替代方案进行了全面研究,1988年 4 月完成可行性报告,6 月,国际专家组和指导委员会审查通过。9 月,世界银行发表声明,表示赞同加拿大长江联营公司的可行性报告。水利部、能源部已
将该可行性报告与国内的可行性报告同时报送国务院三峡工程审查委员会。
 国外可行性报告结论与国内报告的比较:国外建议蓄水位为 160 米,国内为175 米,坝顶高程都是 185 米;国外建议 160 米以上遇非常洪水时临时超额蓄洪,国内建议提高蓄水位以照顾非常洪水时的防洪要求,相应装机容量国外为 1675 万千瓦,国内为 1768 万千瓦;单机容量,国外为 76.1 万千瓦,国内为 68 万千瓦;相应航运效益:国外较低,不保证重庆的通航要求,不设升船机。相应总投资:国外为 亿元,国内为 亿元;环境与经济评价都是肯定的。
八、做好论证工作的几点体会 (一)最根本提真论证还是假论证
 当时水电部对三峡工程已有自己的观点,思想上容易有局限性。我们吸取150 米方案吃夹生饭,出现大反复的教训,在指导思想上,一开始就明确了:1. 既要充分利用过去的成果,又要注意不局限于以往的结论;2.三峡工程关键是技术经济上是否可行,论证一定要有严格的科学基础,经得起历史检验;3.一定要充分考虑各种没的意见和建议。
在时间与质量上,时间服从质量。整个论证工作原打算 1 年多完成,实际用
了 2 年零 8 个月。所谓质量,是指可行性研究阶段应满足的深度和质量要求,不
纠缠于那些需要在初步设计阶段解决的问题。
 例如:泥沙问题是选择水位的关键技术问题。开始时,不同学派的泥沙专家各有不同的倾向性意见,经过大量试验研究工作,最终达成一致。但解决泥沙问题的具体整治措施,需要在初步设计阶段优化、落实。
(二)如何体现民主化、科学化
这方面可以概括为 16 个字:发扬民主,尊重科学,遵守程序,及时集中。
就是说,既要充分发扬民主,集思广益,又要按一定的程序、及时集中,依靠科
学事实做结论。
 如何对待不同意见,我们的体会是 6 个字:促进、尊重、团结。 促进。就是把不同意见看成是对论证工作深化的促进,事实上各种不同意见也大大促进了论证工作的深入。例如有人提出长江上游来沙量有增加的趋势,长江要变黄河。尽管水文专家不赞成这种观点,我们还是委托了严恺教授主持座谈会专门进行了研究。绝大多数专家认为,由于地貌不同,长江上游水土流失情况与黄河不同,也不可能变成黄河;但对当地农业生产造成的损失严重,应当尽快加强水土保持。领导小组于是委托全国水土保持领导小组专门召开会议,提出将长江上游四片水土流失严重地区列为全水土保持重点治理区,报国务院批准实施。对有争议的三峡工程对中游平原湖区和对河口地区的影响,也请严恺教授专门召开了座谈会研究。
 尊重。我们把社会各界有代表性的不同意见陆续汇编了七本发给专家,要求认真研究。所以,三峡工程的论证实际上是对各种不同意见的论证,包括了三峡工程上不上,早上还是晚上。既研究上的方案,又研究不上、晚上的替代方案,这在其他大型水利工程中是少有的。这主要是吸收了对三峡工程持反对、怀疑态度的同志的意见。
 团结。我们强调对三峡工程不管是赞成或者反对、怀疑的同志,出发点都是为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在技术经济问题可以坦诚争论,在私人交往和感情上则注意保持团结。
(三)以宏观分析指导论证工作
 为了在论证中既发扬民主又避免无休止的枝节争论,陷入繁琐,论证中要着重探索三峡工程带来本质性的问题。
 三峡工程具有防洪、发电、航运等多方面的效益,本质性的问题,就是应该从荆江地区河湖演变的历史来认识建设三峡工程的重要意义。晋代以前,荆江本无河道,江水出三峡后,泛流入云梦泽调蓄下泄。随着泥沙淤积,云梦泽逐渐形成江泽平原,在南部形成荆江河道,并随着土地的垦殖利用,逐渐建成荆江大堤。随着云梦泽的萎缩、消亡,荆江南岸的洞庭湖逐渐形成和发展,代替云梦泽成为调蓄长江洪水的场所。由于入湖的洪水带进了大量泥沙,洞庭湖也像云梦泽那样,正在萎缩,最终必然消亡,完全丧失调洪能力。1825 年洞庭湖面有 6000 平方公里,容积约 400 亿立方米,到 1983 年面缩小到 2691 平方公里,容积减到 170亿立方米,沧海桑田,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所以,如何解决调洪能力不足的问题,是长江中游防洪的一个难题。
 40 年多年来,国家尽最大努力,加高加固堤防、开辟分滞洪区、修建支流水库,加上防汛抢险,可以解决 8 万立方米每秒的洪水,如果出现超 8 万立方米每秒甚至像 1860、1870 年同样的洪水,经过几十年的研究,除了修建三峡工程代替洞庭湖以外,别无出路。三峡工程采用现代科学技术,具有洞庭湖不可比拟的优越性,它的调控洪水的灵活性、可靠性和调控能力远远超过自然分洪条件的洞庭湖,而且库容比洞庭湖大,可以长期有效使用。虽然防洪很重要,但如果单纯防洪,只投入、不产出,也难以下决心修建。但三峡工程还具有另一个独特优势,水量十分丰沛,发电量多,收益大,决定了工程的经济可行性。
 三峡工程的水位,受泥沙和移民的制约,而防洪、发电、特别是航运则要求水位尽可能高一些。过去的水位论证,对航运要求考虑不够,这是屡有争议的原因之一。这次我们尽可能满足了航运要求,所以工程论证比较顺利地达成共识。 三峡工程的难点和各界极为关注的问题是移民和对生态与环境的影响,对此也都做了宏观分析。水库淹没和移民数量虽然很大,但单位电力、电能指标和其他大型水利水电工程相比属于中等,而且大部分移民是城镇人口,不需要重新安置就业,农村人口和淹没耕地非常分散,占每个县的比重不大,淹没区比较贫困,干部群众迫切希望结合工程建设改变面貌,又是有利条件。工程对生态与环境的影响,利弊争议很大,从宏观上分析,除水库淹没区以外,工程的其他不利影响来源于水库调节引起的河流天然水文水力情况的变化。三峡库容 390 亿立方米,对于长江来说,并不是大库,库容系数不到 0.09,远远小于国内外其他大型水库,对天然流的改变不大,不致成为制约因素。
(四)论证结论要留有余地
 论证期间,有些同志提出 12 年发电、18 年建成的工期可以缩短,工程总投资估算偏大等意见,这些意见当时看来都有道理。我们为了使论证结论充分可靠,都采取了留有余地的态度。在投资估算上,宁可偏大一些,防止成为钓鱼概算。工程分期蓄水,第一期先按 156 米运用,和世行推荐的方案近似,各方面都有把握。经过一段时间的运用检验并抬高水位,也是为了留有余地,使泥沙问题的处理更可靠。
(五)领导小组亲自动手,直接领导论证工作
 领导小组设有办事机构,但论证工作的重大问题不依靠办事机构,实行直接领导。只有直接领导,才能对问题吃得透、看得准,才能在充分发扬民主的基础实行正确的集中。只有正确地集中,才能保持工作中的团结、协调。例如在选择水位问题上,原来准备着有反复,但由于正确地集中了各方面的意见,经过进一
步分析论证,专家组并未反馈问题,绝大多数专家达成了一致意见。
(六)通过不同层次争取共识
在论证中,我们主张不报导,不参与报刊上的公开争议,目的是为了能在平
静的气氛中集中力量做好论证,取得共识。
 从参与论证的几个层次的成员看,各专家组、论证领导小组成员中,过去研究过三峡工程和从来未研究过的都有。研究过的观点也不相同。特邀顾问绝大多 数没有接触过三峡工程。我们的论证,首先是专家组这一层次通过专题论证取得共识,412 位专家中除 9 位有保留意见外,都签了字。然后是通过领导小组扩大 会议,听取汇报,展开不同意见交锋,取得了绝大多数人的共识。
问题:
(1)三峡工程论证主要涉及哪些方面内容?
【参考答案解析】
三峡工程论证主要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是否会诱发地质灾害。
三峡工程修建之前,首先要详细的分析三峡区域的地形、地质条件,以确定
三峡工程的建设是否会又发地质灾害。
第二,是否会引发生态灾难。
 三峡建设影响面大,涉及的人口、生态及生物的多样性,要全面论证,库区建设后对三峡特有、珍惜动植物的生态环境的影响。 第三,泥沙淤积问题。
 对水电工程而言,泥沙淤积容易导致水库库容不断减小,进而影响水库综合效益。三峡水库如何解决这个水电站“致命难题”。
(2)如果你是新闻发言人,请你对三峡工程综合效益做总体概述。【参考答案解析】 目前,三峡工程建设任务已基本完成,三峡升船机是唯一的在建项目。今年
7 月,国务院已启动三峡工程整体竣工验收工作。随着三峡工程多次实现高水位运行和水库调度不断优化,三峡工程的防洪、航运、发电、抗旱等多重功能已全面达到预期水平。
 防洪是三峡工程的首要功能。自古以来,长江水患一直是中华民族的心腹之患。长江最近一次给中下游地区造成惨重损失是在 1998 年,当时中下游五省共 计死亡 1562 人,直接经济损失 2000 多亿元。三峡工程建成运行后,下游最险的荆江河段防洪标准将提高到百年一遇。
 三峡工程的通航效益显著。三峡建坝蓄水以来,库区水变深变缓,从坝址湖北宜昌到重庆 660 公里的航道条件大大改善,昔日浅滩、暗礁密布而不夜航的川 江实现了全年全线昼夜通航。同时,航运成本降低,库区航运业迅猛发展,使长江成为名副其实的黄金水道。
 三峡工程的发电效益巨大。三峡电站装机容量 2250 万千瓦,是世界最大水电站和清洁能源生产基地,电站运行 11 年来,累计发电超过 8000 亿千瓦时。三峡电将被输送到华中、华东、华南和西南地区,惠及九省二市。
 三峡工程还具有抗旱补水功能。每年冬春长江枯水期,长江上游来水大幅减少时,三峡水库便加大泄量以补充长江中下游生产生活用水,成为蓄丰补枯的 “水资源银行”。
然而,三峡工程有利有弊。泥沙淤积、地质灾害、生态影响等问题一直是国 内外关注的焦点。如何做到趋利避害,是摆在国人面前的重大课题。 近年,三峡库区和西部地区发生地质灾害活动后,不少人将其与三峡工程相联系。对此,我们认为,三峡地区自古就是地质灾害多发区,随着三峡建坝蓄水, 局部库岸可能产生失稳和再造,这是所有水库在蓄水初期都会遇到的情况。但由于库岸治理工程效果良好,以及库区建立了全覆盖的监测体系,库区沿线地灾风 险管理能力大大提高,近年未发生因地质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库区已度过滑坡高发期,地质状况总体趋于平稳。
 三峡工程对库区生态以及生物多样性的影响,也是人们关注的热点之一。但目前从陆生生态系统来看,三峡库区陆生脊椎动物不仅可以主动迁离库区,而且 在库区以外有广泛分布,不存在灭绝危险。对于珍稀陆生植物,有关部门采取了种质资源保存、植物园保存、野外迁地保存、就地保护等措施。
五、写作题(40 分)
材料大意:
近日,南方迎来了第四轮强降雨天气,武汉、南京、杭州、南昌多地再现城市
内涝。今年入汛以来,此类“雨后习惯性瘫痪”的城市已经达到了 100 多个。而
近十年来,一下雨就面临“汪洋大海”的状态,正在成为中国城市的普遍顽疾。下 水道曾经被誉为“城市的良心”,城市外表光鲜,而“良心”却大大地坏,情何以堪?记得法国作家雨果曾经说过,下水道是一个愤世嫉俗者,它控诉着世间的一切。而今天,在暴雨的肆虐之下,我们的城市“良心”又哪里去了?
问题:
请根据给定材料,围绕“如何治理城市内涝”的主题,自拟题目,写一篇
1000-1200 字的文章。
【参考范文】(1118 字)
转变理念 治理内涝
最近北京、武汉、南京等城市接连遭受暴雨侵袭,多座城市内涝严重,成了 “积水潭”。近十年来,一下雨就面临“汪洋大海”的状态,正在成为中国城市的普遍顽疾。“雨后习惯性瘫痪”凸显出城市下水系统的不堪重负;此外,把暴雨尽然排除城市也不见得是最好的选择。
 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一方面,部分城市的地上建设光鲜亮丽、快马加鞭,过于重视表面政绩,却忽视了地下排水系统设施这类实际问题的解决。更有甚者, 在连续的内涝之灾过后,非但没有及时“补课”,却是把精力继续放在了规划摩天大楼上。追根溯源,这些多是由不良的政绩观所致;另一方面,以北京为例, 今夏北京多雨,城市频遭水涝之灾。而在城市内涝严重之时,清河和玉泉河却仍然缺水。一边是水患,一边是缺水,这足以说明城市过分依赖人工排洪系统,河 流已不能发挥泄流作用,自然调节能力已经丧失了。对于此,建议从以下两方面着手解决:
转变理念之一,树立正确政绩观,完善城市排水系统。下水道曾经被誉为“城 市的良心”,城市外表光鲜,而“良心”却大大地坏,情何以堪?记得法国作家雨果曾经说过,下水道是一个愤世嫉俗者,它控诉着世间的一切。中国有 62%的城
市存在内涝问题,折射出城市管理者急功近利,重表面工程、忽视地下设施的政 绩观。这就需要地方政府改变过去只重视外表工程、不重视内质的做法,树立正确的政绩观,要以解决群众实际问题为本,在重视城市外表建设的同时,也同样要重视其内质的提升、发展,要同时兼顾“地上”与“地下”两个部分,切实建 立起完善的城市排水体系。与此同时,中直各上级部门在对下考察时,也应着重检查城市的基础设施是否完备,而决不能停留在“高楼林立,街道气派”的表象上。
转变理念之二,返璞归真,排水不如蓄水。雨水没能流向河流,也没能流进 占北京市总面积 50%的绿地。为突出城市景观,北京几乎所有的绿地都高出了地面。可事实是,“如果绿地能比路面低 20 到 30 厘米,就可以吸收 200 到 300 毫米的降水”。这就是我们城市让人痛心的现状。一方面严重缺水,不惜一切代价四处调水,另一方面,却以水满为患,拼命地排洪,任由清亮的生命之水白白 流失。要认识到,暴雨不只是“洪水猛兽”,而且是可以利用的资源,需要紧盯的不仅是立交桥,需要进一步思考的是,如何恢复萎缩的城市河流、湿地的生命 力,让自然水系形成自我调节能力;如何给城市的绿地广场“减高”,发挥集雨、滞洪的效果。应对暴雨,单纯的排水不如蓄水,在打通城市的“下水道”之外, 重建城市健康的肌体功能,让城市与水和谐相处,其实更为重要。
先进的理念是促成事物发展进步的先决条件。当内涝连连,怨声四起之际; 当旧的思维不再适用于新的形势、发展受阻之时,我们着实需要更新理念,与时俱进,从思想源头上入手来解决问题。
【范文点评】
文首先是从当前城市内涝的现实问题出发,随后回溯近十年总体情况,继而
将笔锋一转,直指问题背后之根源,并以不确定句式了结首段。发人深省,耐人
寻味,吸引读者续读下文,一探究竟。
第二段为问题的具体分析,从两个方面分析了造成内涝问题的具体原因。分
析深入头侧,有凭有据,以理服人。
 接来两段为分别从“排”、“蓄”两个方面提出对策,内容安排上有策有论,论据充分,分析透彻,思想性较强,增强了对策的针对性和实用性。 文尾强调理念之重要意义,并以倡议之言收揽全篇。
 全文以论为主,以策为辅,当属策论文。总体而言,文章结构完整,内容布局规范合理,主线清晰,层次分明,论据充分,有说服力,语言较流畅。
【参考范文二】(1069 字)
治理城市内涝 如何治标治本
逢暴雨必涝正成为很多城市挥之不去的梦魇,东莞也不例外,多年来饱受内 涝之困,每到汛期,这就是一道很难拿到高分的考卷。近期的暴雨给东莞造成的损失不小,更让人扼腕的是 3 条鲜活生命的逝去。
因此,上周三,市内涝应急演练时,市长袁宝成强调,虽然城市内涝防治工 作是一个艰巨的任务,但是不能让内涝问题长期存在,要采取各项措施从根本上进行解决,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治理城市内涝,可以说东莞不可谓不用心,也不可谓不重视。截至去年 8月的统计数据显示,从 2009 年开始的 4 年时间内,东莞共投入近 4.5 亿元整治
市区内涝,花钱绝对不能说少。但是,随之而来的尴尬也就出现了,为何耗资甚
巨,老百姓们的感觉却是“效果很一般”呢?
且不问钱花得值不值,有没有花到刀刃上,我们最担心的是这样的现象:一
旦出现严重的城市内涝,就会有人说,这是因为天气异常,降雨量是多少多少年
才一遇的,超出了排水系统的承受能力……
我们不否认极端天气是造成内涝的客观原因之一,但总是把问题推给天气肯
定也是不行的,老天爷要下多大的雨,可不会提前跟你打招呼。
所以,要破解城市内涝难题,还是要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从而 弥补或者减少极端天气等不可控因素带来的伤害和损失。比如袁宝成市长也说过,“演练不能取代实战,无法全面反映存在的问题,全市还有哪些内涝点我们 还没有全部掌握,各个镇街(园区)都要结合辖区内以往内涝的情况,开展全面排查,制定完善的内涝应急管理措施,认真解决内涝的共性问题和个性问题。” 既然内涝点还没有全部掌握,是不是先把这个问题解决了,从而找到内涝的根本原因,这样才能对症下药,药到病除。
 再比如,每到暴雨天气,时不时就有市民不慎跌入下水道或者水沟而不幸罹难,在根治城市内涝的同时,是不是先把沙井盖和暗渠等容易出事的地方先管起 来。很早的时候就有人提议过要在沙井盖下安装防护网,但是目前防护网仍没有 全面覆盖。
 还有一个很多人想到的问题,那就是问责。市区内涝整治三期工程已纳入市政府问责项目,整治内涝作为“十件实事”之一,也有问责规定。不过,到目前为止,尚未有责任人因为内涝问题而被问责的新闻见诸媒体。既然已经有了问责 机制,我们是不是就应该把它用好,让它发挥效用呢?
“下水道是城市的良心”。100 多年后的今天,重温雨果的这句名言,笔者
以为仍然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越是人们看不到的地方,越能检验城市管理者的 水平;越是被人们忽略的细节,越能看出管理者的智慧;越是那些貌似不起眼的地方,越可能在紧要时刻考验管理者的应对能力。希望这句话能成为每一个志在 解决城市内涝问题的人的座右铭。
【参考范文三】(1075 字)
治理城市内涝要抛弃政绩思维
 深圳市政协六届一次会议大会发言现场,广东省委副书记、深圳市委书记马兴瑞认真听完 26 名政协委员的现场发言后提出,“新建的城市怎么就总淹呢?那天我到布吉(视察水涝),这么一个交叉路口,你中间下一两个水篦子,不就解决了 吗?——城市管理的水平还是有很大差距!”马兴瑞现场批评,布吉水涝水深有五六十厘米,一淹两三小时堵住路口,这么严重都没列入改造项目,“进一步说明我 们官气十足”。
 作为新建城市,深圳市没有历史欠账,市政建设本应该高起点规划,高质量建设。然而,令人费解的是,城市一旦遇到大雨就水漫金山,城市内涝如此严重,显然不正常。新任市委书记马兴瑞以布吉街道被淹为例,分析城市内涝问题之所在, 并提出解决方案,其直面问题的精神与务实作风,无疑值得充分肯定。 值得追问的是,某些官员为何“官气十足”,对下水道建设不上心,对城市内涝无动于衷呢?应该承认,与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相比,埋在地下的管网工程确实
不显眼;与立竿见影的形象工程相比,地下管网的影响力显现比较慢。但是政府
没有理由忽视地下管网建设。
法国作家雨果说,“下水道是城市的良心。”现代城市的房子越盖越高,马路
越修越漂亮,但是城市地下管网建设相对滞后。近年来,一些地方暴雨频发,固然 有天公不作美的自然因素,但是每逢暴雨,城市看海、汽车抛锚、岸上捕鱼的场景就会重演。
 面对暴雨淹城的质疑,一些城市往往以“暴雨多少年一遇”为城市地下管网建设缺陷辩解。前几年一场大雨让某城市成为一片泽国。对此,当地住建委有关 负责人表示,排涝防汛设施不能以极端天气的表现来检验,而是要通过科学的标准、办法来检验,当地的排水管道设计符合国家规范。城市地下管网设施不能应 对暴雨袭击,职能部门负责人还以“国家规范”来推卸责任,显然没有说服力。某些官员只想着城市的面子,罔顾城市的“里子”,热衷于打造夺人眼球的形象工 程,而不想着把纳税人的钱用来投资实实在在的地下排水设施、良心工程。政府部门选择性作为,如何让人信服?
 “民生优先”的口号常常挂在某些官员的嘴边,有的地方有的人为何光说不练呢?其实,把地上的形象工程与地下的“城市良心”放在城市管理的天平上衡 量,孰轻孰重、谁缓谁急,并不是一个疑难问题。政府热衷投资形象工程,不愿意 投资公共设施,更不愿意优化地下管网,实际上是政绩观错位、形象观异化。相关 部门为何不可以放缓上马形象工程的步伐,把打造形象工程的热情转移到民生工程上来。比如,政府把有限的财政资金优先投入地下,完善地下管网系统,增加城市排涝能力,提高城市应急水平与专业救援能力,让市民少受淹城之苦、溺亡之 祸。如此,才能增加民众公共安全感,体现执政者的良心与责任。
 

(题目与解析来自网络,仅供参考。非小军师内部培训材料。)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小军师面试”或“小军师遴选大讲堂”

使用QQ“扫一扫”功能添加“面试报名咨询”或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面试报名咨询”

每天分享:遴选资讯、遴选最新考点、遴选真题、遴选预测题……

实战派辅导 浸泡式学习

回到顶部
  • 客服电话

  • 13167500566